老司機也開不出來的工信部油耗是怎么測出來的?
相信很多人都納悶過,這工信部油耗是怎么測出來的?為什么我開不到這么低的油耗呢?
那么,我們就需要了解一下工信部油耗是怎么測試出來的了。
首先,我們就得談談工信部油耗的測試方法。目前我國采用的是NEDC測試方法,全名叫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,翻譯過來就是歐洲駕駛循環法。
這種測試方法不是選用生產線上剛下線的新車,而是經過了3000公里的磨合期,但里程最高不能超過1萬5千公里的車輛。
測試過程會把車輛開到標準路面上,測試出車輛在不同行駛速度的阻力,然后會在封閉環境下把車架在測試平臺上,環境溫度是20-30°。
隨后會將驅動輪放在轉鼓上(類似于測馬力用的馬力機)通過給轉鼓增加反向阻力來測試,還要在滾柱臺上增加風扇對著車頭部分,以便讓車輛模擬出高速行駛時的氣流,并把車內燈光、空調等功能關閉,而不是真的把車開出去跑。
而整個測試過程需要4次城市模擬和1次郊區模擬,才能獲得最終結果。
市區測試先是怠速11秒。接著用4秒加速到15km/h,勻速行駛8秒之后剎車停止21秒,再加速到32km/h勻速行駛24秒、停止21秒,在加速到50公里km/h勻速行駛26秒,減速到35km/h行駛8秒讓后停車,單詞測試需要195秒,理論行駛距離為994.03米,一共重復4次。測試出的結果,就是新車上貼的汽車燃料消耗標識里市區工況的油耗了。
郊區油耗測試則是先用41秒加速到70km/h勻速行駛50秒,減速到50km/h勻速行駛69秒后,再加速到70km/h巡航50秒,然后加速到100km/h巡航30秒,最后加速到120km/h持續10秒。總時間為400秒,理論行駛距離6956米。這樣測出來的結果就是燃料消耗標識上的市郊工況油耗了。
最終綜合油耗是根據兩種工況相加得出的,其中市區占比30%、郊區占比70%。
而油耗數據的讀取有兩種,一是監測發動機油管,直接看還剩多少油。二是測量排氣的含碳氣體濃度值,這種發法比較簡單,也目前正在使用的一種。
那么為什么工信部油耗總比我們實際駕駛出的油耗表現低得多呢?
其實整個測試有基礎不合理的BUG,一是整個測試中沒有實際中紅綠燈的一腳剎車一腳油;二是整個測試是不開空調以及不考慮負載的;三是所有測試道路都是非常標準的柏油路,而現實生活中沒有這么好的條件。
而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工信部油耗差別更大,所謂的工信部混動車油耗,假設純電能跑90km,剩下用燃油跑10km,如果燃油跑的這10km用了3L油,那么這輛車的百公里油耗算出來也是3L/百公里……也就是說只算油耗、不算電耗。
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什么是工信部油耗,以及為什么我們很難開出同樣的油耗數據了吧?
雖然工信部油耗有不少BUG,但其實也可以當作參考,以目前市場上的家用車油耗來看,平均會比工信部油耗高2L-3L,這樣算下來,就能對一輛車的油耗有一個預估了。
不過最近也有消息稱,國內很可能會更換更準確的《世界輕型車測試程序》(WLTP)測試方法,相比NEDC,WLTP的特點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收集真實的行駛工況數據,將車輛通過功率/車重分為三個級別,并針對不同的時速,增加城市擁堵工況的比重。
其實,對于一輛車的油耗,我們還是不要輕易參考廠家宣傳,最多與不同車型類比一下誰更省油。